首页 > 最新资讯 > 新闻动态 >
爱尔眼科长沙医学中心徐和平教授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 2025-07-21 18:01:43

近期,爱尔眼科长沙医学中心徐和平教授团队在眼病机理方面研究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成果,为了解致盲性视网膜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新靶点的发现带来了希望。

01 | 眼睛 “守门人” 衰老加剧老年眼病风险

我们的眼睛里有一群特殊的 “守门人”,它们默默守护着视网膜,抵御外来病菌的入侵。随着年龄增长,这些 “守门人” 逐渐衰老,最终“失职”,让视力面临威胁。近期,一项发表在《Aging Cell》(IF=7.1/Q1)的研究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奥秘。作者是中南大学爱尔眼科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刘健。

企业微信截图_17530585114682.png

视网膜色素细胞(RPE 细胞)是保护视网膜的 “第一道防线”,它们像 “门卫” 一样构成血-视网膜屏障,还能分泌多种 “抗菌小卫士”—— 抗菌肽,抵御外来微生物入侵。研究发现,这些细胞能持续产生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及多种抗菌肽,时刻守护视网膜健康。

但随着年龄增长,RPE 细胞会 “衰老”。实验显示,衰老的 RPE 细胞分泌的 APP 和 抗菌肽明显减少,“防御力量” 变弱,导致对致病性微生物的清除能力下降,病原微生物可进入视网膜 “作乱”。更麻烦的是,衰老的 RPE 细胞会产生更多 “代谢垃圾”—— 淀粉样蛋白 β(尤其是 Aβ42),这种物质在细胞内堆积,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视网膜病变,如老年相关性黄斑病变。

企业微信截图_17530585183026.png

研究进一步证实:与年轻人(20-50 岁)相比,老年人(60-90 岁)视网膜中,抗菌肽减少,而淀粉样蛋白 Aβ42 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明显增多。

研究者表示,这一发现为预防年龄相关性眼病提供了新思路:保护眼睛“守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调节抗菌肽分泌或减少淀粉样蛋白堆积,可能成为延缓视网膜退化,预防老年性视网膜疾病的新靶点。未来,或许能通过针对性干预,让视网膜的 “守门人” 保持活力,帮助人们留住清晰视力。

 

02 | 眼睛受伤,肠道会 “联动”?科学家发现视网膜与肠道的神秘关联

你知道吗?眼睛受伤后,肠道可能会第一时间 “收到消息” 并立即启动对应措施。近日,一项发表在《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IF=5/Q1)的研究揭示了视网膜与肠道之间的奇妙联系 —— “视网膜-肠道”联系通道,视网膜受伤会快速改变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增加肠道壁的通透性,而肠道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视网膜的修复。作者是中南大学爱尔眼科研究院博士崔雪雪。

企业微信截图_17530585285028.png

研究团队发现,当视网膜受到激光损伤或发生脱离时,肠道微生物菌群在1小时内就会发生显著改变。有些菌群数量大幅下降,而另一些则明显增加。同时,肠道壁的 “屏障” 也发生明显改变,就像原本紧密的 “城墙” 出现了缝隙,导致肠道内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更容易进入血液。

更有趣的是,肠道的这些变化会激活全身的免疫细胞。实验发现,视网膜受伤后 1-4 小时,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这些免疫细胞就像 “巡逻兵”,会被调动起来应对视网膜损伤。

企业微信截图_17530585338079.png


让人惊喜的是,用抗生素调节肠道菌群后,不仅肠道的 “屏障漏洞” 得到修复,免疫细胞的过度激活也受到抑制,视网膜得到较好的修复—— 激光导致的病理性新生血管和视网膜脱离引起的感光细胞死亡都变少了。

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眼→肠”通路的存在,并证明眼睛和肠道之间存在快速的 “双向对话”。未来,或许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帮助治疗视网膜疾病,为致盲性眼病如视网膜脱离、青光眼、黄斑变性等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原来,保护眼睛健康,可能还需要从 “肠” 计议呢!

团队研究受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科研基金、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临床研究基金、湖南省创新平台与外国专家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湘江公益基金会、爱尔眼科研究所科研基金以及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基金资助。


爱尔眼科-刘健

刘健

崔雪雪2

崔雪雪

徐和平 小尺寸

徐和平教授




文字:王庆

审校:徐和平





相关文章